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 >  心理专题 > 中心动态

心理专题

Psychological

在线咨询

Online consulting

联系我们

Contact Us

淄博正坤心理咨询研究中心

电话:0533-2166633
手机:134-0906-5356 (微信同号)
          139-5331-1035
QQ:86106167  937455131
地址:淄博市张店区中润大道与世纪路路口西南角

这三句话最容易让孩子厌学!
来源:   作者:淄博正坤心理咨询研究中心  阅读:1209次
考好了,给你奖励;

考不好,就惩罚你!

很多家长习惯于用奖惩制度来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。孩子通过测试后,会奖励孩子一台iPAD,带孩子去操场;如果考试不好,孩子就不允许看电视和玩游戏。

这种奖惩制度简单,短期效果也有效。不需要任何亲子互动,似乎给父母提供了摆脱的途径。

但是,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奖惩制度会影响孩子的自我意识,让孩子感到焦虑。

当学习的动机不再是内在的兴趣,而是外在的回报时,他们就不再主动追求知识,而只想得到回报。要知道在学习知识的漫长过程中,物质奖励是非常脆弱的,自发的内心激励是最持久有效的激励。

当孩子因为没有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受到惩罚时,他们会更加紧张、焦虑、害怕惩罚,甚至对学习感到厌倦,效果会与父母的期望背道而驰。

另外,外界的奖励会极大的消耗孩子的学习兴趣。这个理论叫做过度合理化。20世纪70年代,一些 心理 学家在幼儿园设立了奖励。当孩子用特定的颜色笔画时,他们将获得一枚奖章。一周后奖励停止,之后再次使用这种颜色的孩子数量是实验前的一半。毕竟没有人愿意白干活。同样,一旦父母的奖励停止,孩子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。

这三句话最容易让孩子厌学!

我不同意使用奖励,这并不意味着父母每次成功都不能欣赏和鼓励孩子,只是不要试图用一个“奖励系统”来操纵孩子的行为。

孩子得到父母的真心认可,才会做得更好。

02

你看谁谁谁,这次又考了第一!

小时候经常听父母这样说。

“你看小明,懂事听话,哪像你,上课不老实,这么多话!”

“你看人家小英雄,每次考试都拿第一,让父母省心!再看看你……”

很多父母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家庭的孩子做比较,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,给孩子一个努力奋斗的目标,以此来鼓励孩子的成长。

事实上,家长们并没有想到这样的比较和言语刺激不仅可以起到激励作用,还会产生反作用,不仅会让孩子对优秀的学生产生“敌意”,还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和自我激励,让孩子在学习中感到压力,容易气馁,讨厌学习,导致教育进入“恶性循环”。

在这种刺激下长大的孩子很容易缺乏自信。当你在学习中遇到挫折时,你往往精神脆弱,没有勇气面对困难或挑战。甚至步入社会后,小时候从未得到过肯定,也没有得到多少鼓励,导致自尊心一次次受挫,变得更加自卑,甚至造成伴随一生的心理障碍。

与其到处拿孩子和别人家比,不如让孩子和自己比。对比他今天和昨天,仔细了解他的进步。比如从孩子不主动上学到主动;从不主动看书回家到主动看一页书.

珍惜孩子的一点点进步,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一点点进步,觉得自己有无限的希望。到那时,他会争取更大的进步和成就,真正建立自尊和自信,有真正的学习动力和自强精神。

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全特殊而独特的世界。希望每个家庭都能用心去发现孩子的独特性。一个心理阳光健康快乐的孩子,自然会在这个世界上释放出他特有的耀眼光彩。

03

你的主要任务就是好好学习,其他的不用管!

生活中,我们经常听到妈妈们说这句:“我给你做饭,我给你洗衣服,你不用担心,好好学习就好”;我们经常看到,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,爷爷奶奶或父母背着孩子的书包,早晚接送,尘土飞扬;如果家里有什么重要的事情,他们不会和孩子商量,因为他们的主要任务是“好好学习”。

父母关注孩子的学习没有错,但如果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就片面了,阻碍了孩子真正学习能力的发展。孩子的生活应该丰富多彩。学习书本知识只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,是孩子学校生活的主要内容。回国的时候,孩子需要丰富的家庭生活,需要一种回国的感觉。

如果父母只是让孩子只是学习,其他的什么都不管,孩子会慢慢习惯这种家庭模式。即使妈妈下班做家务累了,孩子也学会了冷漠,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随着孩子的成长,父母会发现孩子越来越不懂事,越来越难以管理,不懂得同情父母。

而且这样长大的孩子必然缺乏自理能力和独立性。当他们遇到困难时,他们不想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,而是依靠父母。

和成年人一样,孩子也要量力而行,让他做他在不同年龄段应该负责的家庭责任,尤其是让孩子做一些不需要太多努力的家务。父母要知道,这种劳动可以活动孩子的手指,刺激大脑的生长发育。

所以,请不要把孩子的学习范围局限在课业上,还要注重孩子生活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培养。如果只关注孩子的学习,不仅会加重孩子的疲劳和厌学,还会让孩子无法成为独立的人。
发布时间:2022/7/5【打印此页】
0

保存图片,微信识别二维码

  打开微信